综合题8.0分
语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6.17小题

                                    晚泊长台驿

                                                 张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①张咏数次犯颜直谏太宗、真宗皇帝,由京官贬为地方官,此诗作于旅途中。史载其“所至以政绩闻”。②《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③《北山移文》记载南朝周颗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2)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但仍心念君王、天下,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的诗人形象。

解析

“驿亭斜掩楚城东”首句点题。“斜掩”说明了写作时间,夕阳垂暮,日影渐斜,行旅了一天的人们将在驿站内休息。“楚城东”交代写作的地点。所谓“楚城”,并不是特指哪一座城市,而是表明作者已经离开了京都,进入了楚地,即将来到南方。正是在这样一个南北文化的分水岭上,在这样一个暮色残阳的天地之中,张咏的满腹牢骚,也就自然地不加修饰,出口成章。

次句“满引浓醪劝谏慵”。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饮酒自乐,此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作者“满引浓醪”一语源于此典故。《宋史·张咏传》说张咏数次冒犯直谏太宗、真宗皇帝;丞相大僚在承天节斋会有酒失者,张咏也上奏章检举。这些劝谏、奏弹的结果,只得到由京官贬为地方官的结局。“劝谏慵”即懒得劝谏了。这里是他在“劝谏”、“碰壁”后的怨恨之语。实际上,张咏一直到晚年,真宗多次都不肯召见他,但他还是不断上疏直谏真宗不该“虚冈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竭力主张以斩误国宰臣丁谓、王钦若以谢天下。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对酒当歌,不问实事,实则以酒浇愁,以泄心中的不平。

三句“自恋明时休未得”,陡然回转,表明作者久居官位不辞的原因是为了显示耿耿为国的忠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有史所载,张咏“所至以政绩闻”。“自恋明时”一语可见出自肺腑之言,并非掩人耳目之语。

尾句“好山非是不相容”一句沿袭《北山移文》。南朝周颙曾借归隐以沽名钓誉,最后还是因羡慕富贵而出山为富。名士孔稚珪借山灵之口讽刺周颙有违初衷。张咏当举人时,曾经想与隐士陈希夷分华山一半;希夷先生以纸笔蜀笺相赠,张咏笑道:“我知先生之旨矣,殆欲驱我人闹市乎?”以此与张生平事迹相比较,可见周颙与张咏虽都是开始隐居,最后出山做官,但二人的心境各不相同。后者张咏出山为官是为国为民,而前者周颇做官是为享人间荣华富贵。

在一首短短的一七绝里,有叙述,有议论,有感慨,有起伏开阖。取材博赡而能熔铸变化,借事似发明己意,而达到“情态毕出”的境地,这是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考查方向

诗歌鉴赏中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

结合具体诗句的大意分析人物形象。注意答题格式的完整。

易错点

没有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分析,形象特点概括简单、不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一是借事抒怀。作者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二是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三是用典。“满引浓醪”暗用谢蒲之典,表达自己的愤激与无可奈何;结句反用周颙典,表明作者恋位不辞是拳拳为国之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解析

见第(1)题解析。

考查方向

抒情方式,如何抒情抒发了何种情感。

解题思路

本题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抒发情感,二是结合全诗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简单的回答,忽略结合全诗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