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 ②饧:饴糖。 ③发摘:揭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兴吾宗 (2)其俗颇质
(3)臣自分废黜 (4)聪令有闻者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间 的心理状态。(2分)
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16.(1)振兴(2)质朴(3)料想(4)美好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第一句中“当兴吾宗”的“兴”从语法意义上来讲属于使动用 法,故应解释为“使…兴”,第二句中的“质”联系后文的内 容,不同的地方他采取相同的手段,但结果不同,原因是岐州的民风很质朴,由此可以知道应翻译沟“质朴”,第三句中的“分”,从其在句中的位置可 以断定是动词。然后联系后面的内容,“无复衣冠之望”,可以翻译成,“料想”,第四句中的“令” 可以联系成语“巧言令色”可以知道应解释为“美好”。
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
本题中的第一小题中的“兴”,对象是后面的宾语,故应活用力使动词。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可以将现在的意思代人文中,看其意思是否合适。A项
“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古今都一样。B项“理化”在文中的意思是“治理教化”,在今天指的是物理和化学科目。C项“衣冠”在文中代指官职,而令天指的是服装,D项“山东” 在文中指的是崤山以东,今天指的是省份。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即古今异。有的是词义扩大,有的是词义缩小,有的是词义转移,有的是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本题 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是双音节词语,这类词语如是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的解释就是把其拆开,逐一 进行解释。
“理化”可以解释力“治理教化”“山东”可以解释为“崤山以东”。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首先浏览句子,找关键词、句式、固定短语、 特殊句式。“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观令孔子庙”,这句 话中的关键词是“事”“阙”等,“为从弟所讼”中“为……所”表被动,“彦光 弗之罪”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彦光弗罪之”。
参考译文如下:
梁彦光字修之,安定乌氏人。彦光小时很聪慧,有很好的天赋,他的父亲常对亲近的人说:“这孩子有风骨,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西魏大统末年,彦光到太学学习,略略涉猎经史,循规蹈矩,自我约束,匆忙中举止也一定有礼节。开始做官当秘书郎时,年仅十七岁。北周受魏禅让,任舍人上士。武帝时,积功升官,担任小驭下大夫。因母亲丧事而离职,又因过于哀伤而身心憔悴。周宣帝即位,任命他为华州刺史。隋高祖文皇帝即位,让他担任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在任很有政绩,粮食连年丰收,还出口到别的州郡。开皇二年,隋高祖驾临岐州,很欣赏他的才能。以后几年又转任相州刺史。
彦光以前在岐州,那里民风纯朴,他以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州大受感化,上交的赋税连年最多,为天下第一。等到了相州府衙,还是沿用在岐州的办法。但邺都人口杂居,民风不纯,人很狡诈,给彦光编歌谣,说他不能治理教化这个地方。高祖听说后责备彦光,最终免了他的职。
一年多后,任命他为赵州刺史。彦光对高祖说:“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戴帽饧。我自以为官已罢免了,就不再抱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又起用我。我请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以报答皇上的厚恩。”高祖同意了,彦光又出任相州刺史。
相州的豪强地痞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来相州的,没有不嗤笑的。彦光刚一上任,就揭发指斥奸邪之人的罪行,像有神灵指引一样,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相州全境大为震惊。当初,北齐灭亡以后,有身份的人都迁入关内,只有玩杂耍的、小商贩和说唱艺人住在相州城里,因此这里人心险恶,行为偏颇。他们毫无根据地编造谣言,诉告官员,行为变化无常。彦光想革除这些弊端,就用官俸从崤山之东请来大学问家,每乡都设立学堂,非圣人先哲的书不得教授。常在每季最后一个月召集他们,亲自进行考试。到学习有大的成就,就举行宾礼,贡于京师。又在郊外饯行,并用财物资助他们。于是人人都能励志学习,风俗大为改观。有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侍奉父母礼数甚缺,被堂弟诉告到公堂。彦光没有对他问罪,而带着他到州学,让他到孔子庙去观看。在这时候,庙里有韩伯瑜被母亲杖打而不觉疼,于是为母亲没有力气而悲伤,就对着母亲悲泣的画像。于是焦通感悟了,既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教训了一通就打发他走了。后来焦通改正错误,行为规矩,最终成为善士。
本题可以参考交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令观孔子庙”,省略“之、于”。
胸有成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要想知道人物的心理状态,首先要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然后 看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最后再来推测其心理状,“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 其风俗”这句话中有一个“复”意思是“重新”,联系上文应是他要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 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来报答皇帝;而由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他是遭到当地百姓的“讽刺”而被皇帝免掉当地的官职,现在还要求回到那个地方,说明他的心里应该已经有了主张;同 时题干中给出四个空,说明需要成语或四字词浯,由此可以联想到“胸有成竹”。
题干问的是:“第 ③段画线处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首先应到文中找到划线句;.然后明确划线句的意 思,再确定“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最后再分析此时说出这番话的心理状态。题中的四个空也是 一个提示,不能忽略。
本题首先要审题,审出问题,审出答题的区域和方法,还要审出答案的要求。
20.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另一方面立学兴儒,仪的化人,取得成功。
首先应找到两次治理所使用的措施,再看两次的结果,最后从中分祈其原因。第一欠是“如岐州法”,也就是"以静镇 之”,却忽略了“邺都杂俗,人多变迮”这一民风,导致百姓“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皇帝听 说后“谴之,竟坐免”第二次是彦光一到任就“发奸隐让,让“狡猾莫不潛窜”,然后“用秩俸 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岁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最后的结果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本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要审出题目的要求和答案的模式,然后到文中按照要求找出相应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题干说“两次治理相州”那就要找到成功和失败的表现,“分析原因”,主要应看其做法。
题干问的是“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