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17.0分
语文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8-10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8.试分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谈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出处士卢岵是怎样一个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3)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论语〉十则》》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两联分析各3分

解析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考查方向

考查诗歌意象的内涵。

解题思路

首先,要抓住描写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特征。

易错点

考生对“意象”中的“意”答得不准确,易答成意象的作用。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卢岵处在幽深的山居,第二联写古树衬托其古朴,急泉清沙衬托其清雅;第三联居处幽深,衬托出孤高;第四联中的荞麦花衬托其高洁与春天般的生活的色彩。总之通过对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了卢岵古朴、清雅、孤寂、高洁的形象。(3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处士卢岵的景慕之情。(2分)

解析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春天。【解题思路】理解分析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其次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本题抓住环境即可解答。

考查方向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易错点

形象概括不全面,遗漏要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每答出一空给一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考查方向

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解题思路

熟记考纲规定的64篇必背篇目,并且对生僻字要常写常记。

易错点

“辩、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