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60.0分
语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请根据阅读后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必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行而知之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一个人,行的路多了,自己的素养就会得到提升,自己通晓的哲理,也就会愈来愈多。

路,在我们脚下,如果我们不出去走一走,我们有可能认为这就是世界。祖国河山大好,碧海蓝天。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出去走走,而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样那样所谓的借口,推迟了,耽搁了一次又一次的本该属于我们年轻人的旅行,耽搁了一次又一次的本该属于我们年轻人的时光。

请趁年轻行而知之。一个人,领略了祖国的山川河流,才能知道自然的鬼斧神工;一个人,领略了祖国的西部风光,才能知道原来在我们国家还能有那么美的西域风情;一个人,领略了祖国的贫困地区,才能知道原来我们国家的国情不容乐观。我们有着年轻的资本,请趁年轻行而知之。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正是因为走了那么多的路,才会有惊世骇俗的思想及著作,这种精神是令我们敬佩的,我们又有何理由荒废青春的时光呢?

请趁年轻行而知之,你能走的更远,你能知道的更多。行而知之,你会知道夕阳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美丽景象;你会知道美丽的彩虹永远都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你会知道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美丽景观。年轻人,世界是一本书,而我们所在的也只是书中的一页而已。世界那么大,我们走的路多了,我们学到的东西就会越多。

请趁年轻行而知之。趁我们年轻,请多去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走一走,看一看,看一看那里的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看一看我们和他们相比是何等的幸福,看一看我们究竟和有什么样的理由去抱怨今天生活的不容易,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困难。趁我们年轻,请多去那些贫困山区,去给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支教,你会发现,你收获的不止是一丁点的经历。当你看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时,当你看到的那些孩子们看到你新奇手机的惊讶时,当你看到那些孩子们渴望走出大山坚定的信念时,你一定会收获感动,收获与那些孩子们地久天长的友谊,而这些,都是要我们去外面走走,去外面去发现,去外面去学习才会获得的。你会知道,在中国,永远都会有这么一些平时不会在电视中,不会在报纸中,不会在网络中出现的地方,人物。如果你不出去走一走,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些的,岂不遗憾?

行而知之,我们有年轻的傲气。多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与其在家中上网,与其与好友在外聚会何不趁年轻多出去走一走,请记住,你收获的,永远会比你想象中的更多!你学到的,永远是那些书本上不会提及的!朋友们,请趁年轻,行而知之!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本则材料中,名言的表层含义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是认知认识,“行”即行动实践。立意时可分三个角度:(1)强调“知”的重要性。“知”可解读为对自己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或者是目标理想的。“知” 是“行”的前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动都是盲目的。(2)强调“行”的重要性,“行”就是行动实践。“知”需要行来验证,脱离了行“知”就是空知。(3)“知” “行”同等重要,应做到知行合一。人有了目标理想,并要为其付诸行动,才能达成目标,实现理想,仍有了对自己的认知,并修养心性,做最好的自己,人有了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并付诸行动,才能改造世界,创造未来。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比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道作文题所给材料就是一句名言,审题时抓住名言中的关键词“光明和阴影”,从中悟出“光明”的比喻义“正义的或有希望的”,“阴影”的比喻义“心理上不够开朗乐观,感到压力缠身;还指心灵与修养方面的弱点或不顺利的生活境遇等,如人生的逆境、挫折等”。由此入手,该材料作文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意了。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易错点

审题时,不能由表及里地把握名言警句蕴含的哲理,割裂“知”与“形”的关系,意识不到二者同等重要,偏题或跑题。还有些考生不能结合社会现实解读名言警句,行文大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