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7—8题。
材料三
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A.“武器”有误,应为“金箍棒”。答题区域在第一段,原文中说的武器是金箍棒,而不是所有武器,所以A选项偷换了概念。
C.“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与文意不符,是无中生有。原文是说“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反映的是作者对自由的思考,而不是孙悟空的。
D.“表达了相同的情感”有误。“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是主人公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既有棒,何有咒?” 表现的是作者对个人自由和适度节制的理性思考,因此“表达了相同的情感”有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找到原文中对应的段落和句子,仔细分析,特别注意张冠李戴的误区。
A、选项考试容易忽略武器指的是金箍棒,不细心的同学很容易不注意。
【示例1】赞同“材料一”的观点:金箍棒源于“椗子”。从外形上看,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书中对金箍棒外形的描写极为吻合;从旁证上看,有民间传说将“椗子”与“镇海针”联系起来;从文化内涵上看,金箍棒起源于“椗子”,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联,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与书中向善的价值取向吻合。
【示例2】赞同“材料二”的观点:金箍棒源于“荆觚棒”。从读音上看,金箍棒与“荆觚棒”读音相近,很可能是讹传造成的误写;从功能上看,“荆觚棒”是武器,又能辟邪,与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怪一致;从文化内涵上看,“荆觚棒”的功能,能够体现金箍棒除暴安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象征含义。
无论赞成哪一种观点,都要在原文中找到金箍棒和“椗子”或是“荆觚棒”的关联,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时要分点概括,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先明确应该有几个点,然后在原文中找到并概括。比如“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书中对金箍棒外形的描写极为吻合”这是原文中归纳出来的,另外还需把这一点再概括为“外形方面”。
考生容易忽略概括部分,如“从旁证上看” “从功能上看”;不容易归纳出“文化内涵”这一部分,导致要点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