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5.0分
语文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风明月本无价

     王本道

  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有一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古老园林——沧浪亭,据说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了。始建于五代,百年后废弃。沧浪亭风格古朴,崇阜广水,杂花修竹,妙成天趣,一直是文人雅士们观景、赏月、吟诗、弈棋的理想之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的生花妙笔已经为它留下诸多传诵不绝的诗章典籍,再作蛇足明显多余。只是对亭之面北石柱上镌刻的俞樾所书的一副对联,多年来总是让我思忖再三而挥之不去。

  那副对联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那楹联的旨意,情怀澹泊,妙语连珠且工稳贴切。这些年来,本人也曾走南闯北,浪迹天涯,每到风景明丽之处,瞻望山川胜景之时,这副对联所营造出的清新雅致的意境总是情不自禁涌上心头。吟诗赏景,每每勾起我对诗人的怀念,感悟诗人坦荡的胸怀,并使自己也不期然地进入了一个如沧浪般洁净的山水画境之中。

  细想起来,诸多的“古仁人之心”对于自然的崇尚,或者说对精神的崇尚,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那“清风明月”本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被诗人看作是“无价”之物,“近水远山”在一般人眼中,也只是熟视无睹的景观而已,却被升华到“皆有情”的高度,足见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已经在追求着人与自然的那种精神关系了。人的生命无疑是具有双重属性的,作为物质形态的人是它的第一属性,是生命的载体,但这并不是人的生命的全部。人的生命的本质属性在于对人性中的真、善、美的陶冶,在于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履践。所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早就告诫我们:“人如果从美的东西中得食粮而成长,那么他自己也就会变成优美高尚的人。”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毋庸讳言,人要生存离不开诸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条件,所以人们大可不必讳言占有,即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需。但人最可悲的是在物质占有上的贪婪,如果占有超过了界限,一切便都要逆转,其结果往往不是人占有了外物,而是外物支配了人。常常看到和听到某些曾经声名显赫的人,为了物质上的富足而堕入另一种贫穷——精神上的贫穷,为了眼前一时的幸福而牺牲了永远的幸福,那么他们为财富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的生命本身是伟大的,美丽的,这是因为造物赋予了人特殊的肢体与容颜,使人有别于其他的生命;而造物又赋予了人以头脑、思想和创造力,让人们有七情六欲,让不同层面上的人都能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在有生之年,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力,使自己短暂的一生都生活在思想中、创造中、情感中、活动中,才能显示自己生命的伟大和美丽。因此,只要一个人在劳动着、工作着、思想着、爱恋着、忧郁着都应该说是伟大而美丽的。即便是对自己的生命并无奢求,只想平平淡淡走完一生,那也总要让自己活得开心,要有一定的创造和作为,至少应当知道生活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好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活过。

  让我感到有些茫然和悲凉的是,长时间以来,即在所谓的“社会转型”期,我所看到听到的却是,我们的时代似乎是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时代,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已经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尽管时下各级领导者都在杜鹃啼血似的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尽管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们在精心打造着主旋律作品,用以引导人、教育人、启发人、塑造人,然而却收效甚微。现实社会中,在十几年的年龄跨度之中,诸多年轻的直至已经不太年轻的人们在争相装“酷”,扮“酷”,他们对一切都表现得满不在乎,表现出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所向往的是靠投机钻营去升官发财,成为千万富翁,以便香车豪宅,一掷千金,颐指气使。即便是斗大字不识几升的“流盲无产者”也企望一夜间暴富。于是买彩票、傍大款、传销、赌博无所不用其极。那些低俗、浅薄、麻木的系列表现,比起当年红卫兵时代的狂热毫不逊色。即使是有了相当的学历,曾经是富于理想的一些人,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社会上各种时尚、利益的诱惑,也大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心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了,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休的躯体。

  现在的人确实是变得越来越实际了,“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个中的道理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但“清风明月”也好,“近水远山”也好,毕竟换不来香车豪宅,武装不了颐指气使,于是更多的人才把目光投向了财富,投向了“物”,致使许多人正在变成“物”之奴隶。然而对物质占有的时间永远不能超过一个人生存的跨度,而人的思想和精神却可以通过时光的流转而超越人生的跨度,如伟大的马克思,在他的生命之树上,当年曾同时盛开着思想、事业、爱情的花朵。尽管他早已在一百多年前就升入了历史的星空,但他的生命之树至今仍然有着不退的鲜红,不去的青葱。

  行文至此,窗外隐隐传来一阵温婉悠扬的乐曲,我听得出那是《春江花月夜》的曲调。随着乐曲的音响,我眼前出现了疏朗的月光、倾诉的流水、宁静的江畔……我想,无论是陷入怎样沮丧和困顿的人,在这悠扬的乐曲声中,精神也会为之一振的。事实上,物质生活的困窘是完全可以旋即改善的,而真正折磨人生命的恰恰是精神境遇。我衷心地期盼着我们的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态能尽早被现代人类文明所覆盖,让更多的人从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诱惑、绚烂、时尚中解放出来,让自己时常沉浸于陶冶精神世界所必须的沉静与思考之中,认真去感悟清风明月、近水远山的恒久魅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两项是(    )

A.现实生活中,王本道是位官员,不过他的散文却不存在“官气”和“官腔”,而是从作者的生命亲历出发,展开紧贴着心灵世界的艺术言说。

B.本文有一种相对浓郁的书卷气与文化感,如标题的拟定就是能对内容起画龙点睛作用的经典诗句。

C.作者坦言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条件,但同时更主张不能总提及占有,而应该把生命侧重于思想和精神。

D.本文从沧浪亭的一副楹联写起,以古人对精神的崇尚承接,再以平实的材料阐述“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结构上层层递进,使得作者感情抒发自然真实。

E.作者在第五自然段集中批判了现时生活中“越来越实际”的各类人士,痛世之情溢于言表。正因如此,作者才寄情山水,去感悟清风明月、近水远山的恒久魅力。

  (2)作者说只有沧浪亭北石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多年来总是让我思忖再三而挥之不去”,请结合全文谈谈原因。

(3)文章第五自然段有一个很现代的词语“装酷”,你知道这个词么?请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它的意思。

(4)最后一段说“真正折磨人生命的恰恰是精神境遇”,说说你的理解,并请你在所学的初高中教材中选取两个例证来进行阐述。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ED

(2)作者有感于世人浮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悖离人生意趣,追名逐利,成为名利的奴隶,有感而发。

(3)对一切都表现得满不在乎、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香车豪宅,一掷千金,颐指气使。

(4)因为无论陷入怎样沮丧和困顿,只要精神充实,生活依然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物质的困顿可以通过努力来进行改善,而精神的空虚和萎靡却无法填补,一旦失去,也就失去了生之乐趣。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了封妻荫子,为了高官厚禄,苦读诗书,让封建科举制度和礼教牢牢地缚住了灵魂,最终发疯。《过秦论》中的秦王,为了满足口舌之欲,奢侈糜烂,穷奢极欲,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均是过度追求物质,不注重精神生活的例证。

解析

(1)E项中说“正因如此,作者才寄情山水”分析不准确,作者寄情山水并非因为痛世,而是精神上的追求。D项的层层递进阐述有误,本文行文跌宕,旁征博引。

(2)作者在文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古人的人生追求,今人对名利、对物质的追求,由此而生发感慨,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3)在文中有相关的语句,“他们对一切都表现得满不在乎,表现出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所向往的是靠投机钻营去升官发财,成为千万富翁,以便香车豪宅,一掷千金,颐指气使。即便是斗大字不识几升的“流盲无产者”也企望一夜间暴富。于是买彩票、傍大款、传销、赌博无所不用其极。那些低俗、浅薄、麻木的系列表现,比起当年红卫兵时代的狂热毫不逊色”

(4)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对立统一的,但有主次之分,考生要分清主次,然后论述。找到课文中的例子后,要吻合题干的要求,结合人物重物质轻精神及其造成的后果来分析。

考查方向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3)体会重要词句的丰富含义。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易错点

(1)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艺术特色。

(2)领悟这句话的基本含义,然后从下文中找出作者之所以对此对联情有独钟的原因。

(3)理解词语的基本义以及语境义,结合文本分析。

(4)首先要结合文本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找到相关的课文中的事例来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