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5.0分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风俗是指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作用下,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爱好、礼仪,这是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历史现象,形成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材料一  汉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剃发易服。……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许多人因此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满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清兵在南方的屠杀,多因剃发易服而起。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发出《临时政府公报》第29号,规定令到之日限20日,军民一律剪掉辫子。此令发布后,大部分商民立即剪去了辫子。有的在剪发大会中与数千人集体把辫子剪掉,有的却被手持剪刀的军警以强制方式剪去。在1912年初,是否剪了辫子,成了革命与不革命的标志。新政府也用强制手段来速成改朝换代的“剪辫令”。最终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促成了中国男性剪辫运动的高潮。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1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廷强迫各族人民剃发易服的目的及影响。

14.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人物主张“断发(剪辫)”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1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男性剪辫运动。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目的: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削弱汉族的民族意识,便于统治。

影响:强令官民剃发易服的举措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答题过程中应避免对材料一的材料信息提炼不够。同时注意答题时在行文中的规范要求。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学科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只要根据材料利用学科语言概括即可。

易错点

不能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导致答案不全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不同: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

黎元洪:革命潮流下投机以保全自己。

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以谋求权力。

解析

根据时代背景与近代人物的阶级属性,结合材料联系课本即可作答。

考查方向

主要考查有关辛亥革命方面的知识。

解题思路

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从人物的阶级属性方面予以回答。

易错点

不能从阶级本质,阶级属性方面回答问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剪辫运动是当时社会习俗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或近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②剪辫运动是当时摆脱落后,追求进步(或革命)的表现;

③剪辫运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撞击和融合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④剪辫运动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

⑤剪辫运动带有政府的强制性,对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解析

评价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分为二,关键是看论据是否全面、充分、准确,需要学生调动大量所学知识予以回答。

考查方向

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解题思路

联系课本知识结合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即进步作用占主导地位,消极作用次要地位。

易错点

不能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