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5.0分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5分)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

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 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

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

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

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蒋肖斌《/FONT白鹿原陈忠实去世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

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摘自2012.09.21《新华每日电讯》)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16.陈忠实的文学素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17.这篇自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18.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 项,用了整整16 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和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错。B项,文学梦在他心中也不再那么遥远了文中并未提及。E项,文中没有刘绍棠对陈忠实创作产生影响的表述。

考查方向

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范围广,需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脉络、主旨以及写作特点。五选二的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先通读选项,确定大体的依据,再把选项和原文仔细对比,做出排除,留下正确的选项。

易错点

E是一个误导性选项,需要仔细辨别,才能排除。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广泛阅读丰富的文学作品,激活生活体验,也开拓视野:头一本小说《三里湾》复活了陈忠实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接下来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其展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在兴趣驱使下,进行文学创作实践: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陈忠实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静下心来,努力自修,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是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每点2分,其中概括1 分,分析1 分。答出3 点可得满分。)

解析

本题要求筛选陈忠实的文学素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抓住关键句:“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再筛选和题干句子有关的信息,并归纳。先确定答题区间,再分条概括,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易错点

在选取要点时,缺少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选材上偏重文学生涯,主要写自己文学梦的成熟及一步步追求文学梦的过程;夹叙夹议,写生平与写人生思考二者交融,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沉的感喟;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警语迭出。(每点2分。答出3 点可得满分。)

解析

传记的写作特点应从选材、评传结合、语言等角度回答。需概括本文选择的主要材料内容。

考查方向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把握传记的写作特点能力。传记选材的处理一般需要详略得当。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易错点

对传记的写作特点有哪些方面不够了解。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第一问:尊重父亲提倡的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品质。从旁人身上得到生活经验,消除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静下心来,努力自修。忍受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折磨与打击。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4分)

第二问:观点:我认为应该尊重父母的价值观,但要打破他们目光的局限性,勇敢追求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2分)文本:陈忠实尊重父亲所教诲的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做人的美德和规范,但不能服从其挖一辈子土粪,求得一碗饱饭的人生追求,他坚定了搞文学创作的理想,《白鹿原》等作品的成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2分)(第一问每点1 分,答满四点可得满分4 分。第二问观点2 分,结合材料2分。第二问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回答第一个问题需抓住关键句:“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回答第二个问题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感悟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该考点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对此类考题要凸显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见解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本题思维空间较广,思考没有对错之分,切入点较多,见仁见智,能否自圆其说,是判断答案质量的主要标准。

易错点

筛选信息不够全面,语言组织不够严密,表达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