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选择题9.0分
语文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概念混淆。“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的“士人”,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来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来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选项将部分士人的情况,说成了士人整体的情况,混淆了概念。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将各选项的内容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比较甄别,重在理解原文的含义。尤其要注意选项中某些副词的运用,如表示时间概念的已然、未然和将然,表示范围的部分、所有、全部等,表示频率的偶尔、时常、常常等,这些往往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易错点

B项的干扰性较大,选项中改变的是“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与原文表达方式不一样,考生易产生误解。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曲解文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第五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一句中的“这种”,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使诸子学说得以产生。孔子的私学教育,只是使儒家学说得以诞生,不可能使整个诸子学说得以诞生。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选项阐述的是四个方面的内容,孔子对古代教育、学术的贡献、私学、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春秋战国官方教育的含义。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的句段,A项对应于倒数第二段,B项在倒数第二、三段,C项在倒数第三段,D项在倒数第二段。综合这几个段落的意思,比照选项可以做出选择。

易错点

        D项干扰性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与私学教学的内容与对象上的异同需要整合几个句段的内容,考生很容易遗漏某些要点或比对不认真导致误判。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信息残缺。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交代了一个原因,漏掉了“私学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原因。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A项是阐述私学和私人之间的关系;B项阐述王官流变;C项阐述私学的作用;D项阐述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意义。将这四个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逐一进行比对。要注意常见的设置错项方式,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D项就是删除了原文的部分信息,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是错误的。

易错点

B项有干扰性。主要是选项中提及“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考生没有仔细理解文本会导致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