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11.0分
语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上京即事

(元)萨都剌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

(南北朝)鲍照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注】①上京即上都。元代定今北京为大都,以在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夏天移驾上都。此诗写于萨都剌在元顺帝元年赴上都公干时。②蝟:刺猬。

8. 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场景有什么不同?分别展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9. 请简要分析《代出自蓟北门行》最后四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萨诗描摹了一幅王孙贵族在草原上驰骋打猎的热闹场景,而鲍诗则描绘了一幅战士们边塞战地的苦寒生活场景。

萨诗表现了狩猎时快意驰骋、满载而归的王孙贵族形象,而鲍诗则表现了保家卫国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爱国将士们的形象。

解析

《上京即事》  元萨都剌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定今北京为大都,以在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夏天移驾上都。萨都剌在元顺帝统治元年赴上都公干,即目所见,写下了这组优美清新的诗篇。

[内容评析]

这首诗写的是狩猎的情况。秋风劲吹,牧草枯黄,逐围打猎的季节到来了。王孙贵族带着劲弓,骑着骏马,驰骋在浩瀚无限的草原上。晚上,吆喝着鹰儿归来,马上悬挂着捕获的野兽。

狩猎是边塞诗的主题之一。这首诗采取了平铺直叙的手法,不写打猎所注重的斩获、追逐等热点,只是淡淡说去,令人自然感受到那刀响弓鸣,马蹄飞扬的热闹场面。

提起边塞诗,人们总会想到唐代,想到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和高适。唐代的边塞诗,主要写战争,抒发战死沙场,保家卫国的壮志,或批判穷兵黩武「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的悲惨和不合理;描写边塞奇特的风光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到了元代,边塞的涵义起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边塞,已经成了接近首都的畿辅地区:昔日边塞诗中与之争战的敌人,也已成了全中国的主宰。于是,边塞诗的主旋律已经不是写战争、离别哀怨,而转向写和平,写沙漠风光,草原春色,写这片辽阔土地上奇特美丽的自然和人民的习俗。

《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是南北朝宋时鲍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杂曲歌辞。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在表现壮士赴敌投躯的忠良气节时,穿插胡地风物奇观的描写,是南北朝时期罕见的接触边塞生活的名篇。

白话译文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但在时局危险的

考查方向

鉴赏诗歌的形象。

解题思路

题目问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场景有什么不同,分别展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应该分两问作答,第一问先通过诗句内容概括出边塞场景特点,并回到诗句中具体分析;第二问,结合诗句内容概括出人物形象。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艺术手法:① 互文。“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使用互文。写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

②直抒胸臆。“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抒发了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③用典。“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使用《九歌•国殇》的典故,礼赞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壮士。

思想内容:这四句高度赞美了忠良勇士们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于牺牲的豪壮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士们的无比崇敬之情。

解析

见第8题解析。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请简要分析《代出自蓟北门行》最后四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题目很具体,必须具体作答。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要全面。思想内容,结合全诗内容及“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等不难得出。

易错点

考生只简单就试卷中的诗歌手法作分析,而忽略了思想内容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