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9.0分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自孔子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时期内,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而西方的反汉化论者强调族群认同,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丰满中,蒙古,汉军,汉人,壁垒分明。罗斯基与克劳杜雷等西方学者,大都研究清史,不以“满人汉化”为然,他们严厉批评“汉化”的提法,指为大汉沙文主义,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华裔学者大都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如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能否长久,是其能否汉化,汉化是夷狄之乡,成为冠带之邦,如12世纪的女真在进入华北之前,就已经从事农耕,占据华北后,起用汉人官僚,采取中国制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金世宗虽极力保存女真文化和语言,但是到了金章宗的年代,汉化程度已深,并允许汉人和女真人通婚。

满人的族群认同,固然归属于八旗制度,但编入八旗内的所谓“旗人”除女真族主体外,包括蒙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并不是单一族群的认同。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质”固然有其过程,疾徐有别,最终“融合”亦难易有异,不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经长时间之同质化以及同质,终于达到相当成功的融合。若说政治认同,无论任何族群,在清帝国时代都认同清朝,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一抹不认同清朝。然而一旦帝国覆亡,认同随之消失,而满足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最终结果是,满汉两族经过“同质化”而终于“同化”。 带有满族血统的汉人,增大了汉族的总数,而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趋向认同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并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情感。但汉化并不是全面的,实有程度深浅之别,而深浅取决于个人所属种族,社会阶层,家庭背景与居住,中原时间之长短;不过,即使汉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与汉族融为一体时,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满、蒙等胡族吸纳汉文化,势必回馈汉文化,也是比丰富汉文化的内容,是汉文化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以非原来汉文化的面貌,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而其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亦因而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所以汉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同化其他民族,而是长期的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与西化或现代化之过程并不尽相同。在绵长的中国历史里,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毕竟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摘编自汪荣祖《明清帝国的生态危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易错点

A项“这史观来自孔子,赞美管仲的‘尊王攘夷’”,曲解了原意,有的考生辨识不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易错点

有的考生忽略题干要求“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导致误选。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易错点

有些考生看不出A项强加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