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14.0分
生物

37.(14分)在一个常规饲养的实验小鼠种群中,发现少数几只无毛鼠。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小鼠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繁殖结果如下。(有毛与无毛基因用A、a表示)

(1)以上繁殖结果表明有毛、无毛性状是由         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的,显性基因为          

(2)由表中数据推测        个体在胚胎时期可能部分致死,         基因的频率将呈下降趋势。

(3)上述第1组组合的子代出现了卷毛个体。已知卷毛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直毛与卷毛基因用R、r表示),且卷毛、直毛基因与有毛、无毛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从第1组组合的子代中选择卷毛个体M与另一只直毛个体N交配多产仔,后代全为直毛,则M和N的基因型分别是                        

(4)上述第6组亲本小鼠交配后代中出现白毛雄性个体,选其中一只白毛雄性个体与第6组的子代有毛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毛个体中雌性均为白毛,雄性均为黑毛,则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           ,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其中无毛个体的基因型为            。(黑毛与白毛基因用B、b表示)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常      有毛基因或A   (2)无毛      无毛    (3) Aarr   AARR

解析

(1)表格中第三组,亲本有毛个体杂交,子代出现了无毛,可推知有毛基因A为显性,且子代无论雌雄,有毛:无毛=3:1,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1)的推论,第一组母本aa,父本Aa,子代中无论雌雄,有毛与无毛均应为1:1,而表格中无论雌雄性,有毛:无毛=2:1,推测可能是无毛个体(aa)在胚胎时期部分致死导致的。因此,无毛(a)基因频率将下降。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有毛、无毛基因与直毛、卷毛基因自由组合,卷毛M个体与另一只直毛个体N交配,后代全为直毛,推知直毛对卷毛为显性。根据(2)的推论,M来自第一组的子代,且表现直毛(即有毛),则其基因型为Aarr;N为直毛(也是有毛),且与M杂交的子代全为直毛,可推知N的基因型是AARR。

(4)分析表格中第六组杂交组合,亲本是有毛与无毛杂交,子代均表现有毛,则子代基因型为Aa。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第6组亲本小鼠交配后代中出现白毛雄性个体,选其中一只白毛雄性个体与第6组的子代有毛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毛个体中雌性均为白毛,雄性均为黑毛”,可以推知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为伴X显性遗传;第六组子代中的一只白毛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第六组有毛雌性个体的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有毛(AA+Aa)占3/4,无毛(aa)占1/4,基因型XBXb的雌性占1/2,基因型XbY的雄性占1/2,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后,A_XBXb(白毛雌性)占3/8,A_XbY(黑毛雄性)占3/8,aa XBXb(无毛雌性)占1/8,aaXbY(无毛雄性)占1/8,所以,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毛雌性:黑毛雄性:无毛雌性:无毛雄性=3:3:1:1或(白毛:黑毛:无毛=3:3:2)。其中无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 XBXb和aaXbY。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致死现象等,以及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解题思路

1、根据表格中亲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基因的显隐性和位置。2、根据表中第一组子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分析雌性个体少于雄性个体的原因。3、分析题干信息,考虑致死现象,推理得出M、N的基因型。4、根据亲子代的性别与表现型的关系,推测白毛基因的遗传方式,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以及无毛个体的基因型。

易错点

1、第三问中容易忽略第二问中的胚胎致死现象、直毛和卷毛都是有毛个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