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5.0分
语文

选考题,请考生在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一14题。

茹饭①

韩少功

春天到了,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语言变化的季节。罗伯的一个远方侄儿来山里挑炭,已经走到罗伯门

口,主人顺口说了一句:“茹饭了?”

“茹饭”就是吃饭,古人“茹毛饮血”就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茹”字:见面问一问对方茹了没有,

是马桥人一种习惯。一般来说,是句不可当真的世故。

同样不可当真的回答应该是“茹了。”——尤其在眼下的春天,在青黄不接家家吃浆之际,在多数人

都饿得大脚跟发软膝盖发凉之际。

没料到侄儿有点呆气,硬邦邦回了一句“没茹”,使罗伯一时手足无措,吃了一惊。他问:“真的没茹?”

后生说:“真的没茹。”罗眨眨眼,“你这个人就是,茹了就茹了,没茹就没茹,到底茹了没有?”后生被

逼出一脸苦相,“真的没茹呵。”罗有点生气:“我晓得你,从来不讲老实话。茹了说没茹,没茹呢说茹了,

搞什么鬼么!你要是真地没有茹,我就去煮,柴是现成的,米是现成的,一把火就成了。要不,到人家那

里借一碗也便当得很,你讲什么客气呢!”后生被这一番话弄得晕头转向,不明白自己刚才客气在何处,

很惭愧地冒出了汗珠,“我……我真的……”罗气势汹汹地说:“你呀你,都要收婆娘了,说句话还是琐琐

碎碎,不别脱,不砍切②,有什么不好说的?到了这里,到了家里一样。又不是外人。茹了就是茹了,没

茹就是没茹。”

后生已无招架之功,被逼无奈,只好很不情愿地吞吞吐吐:,“我……茹……”

罗激动地一拍大腿,“我晓得吧?我一眼就看出来了,还不是?你是诳我。我都快满花甲了,你在我

面前还没有一句老实话。作孽呵。坐吧。”

他指了指门槛边的一张凳子。

侄儿低着头没敢坐,喝了一碗冷水:担着木炭走了。罗伯要他歇一阵再走,侄儿低声说再歇就晚了。

罗伯说你的草鞋烂了,换一双去。

侄儿说新草鞋打脚,不换了。

不久,侄儿过汨罗江时下河洗澡,不慎淹死。罗伯独身,自己没有后代,与远方的一个兄弟共着这一

线香火。大概是他兄弟夫妇怕他伤心,怕他责怪,对他也瞒,只说是他侄儿招工到城里去了,走时太匆忙,

来不及向他辞行。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罗伯还时不时笑眯眯提到他的侄儿。别人要找他借一根圆木,

他就说,木头要留给侄儿打床铺收婆娘的,如今侄儿是吃国家粮的了,城里样样讲究洋式,他这张新床还 得请街上的木匠来。人家卖给他一只山鸡,他笑眯眯地说,这个好,他要烧把烟子熏起来,留着等他侄儿来了再吃。

日子久了,耳风徐徐传遍马桥,人们都知道他的侄儿已经夭折,也怀疑罗伯是否真正蒙在鼓里。听到

他提起他侄儿,忍不住向他多看一眼。他似乎也从人们的目光里觉到了什么,有不易察觉的短暂一顿,想做什么却突然忘了般的惶惶。

人们越是等待着他改口,他反而越有坚持下去的顽强,甚至不能容忍旁人把他的侄儿当作忌讳,小心

地回避。看到人家的娃崽,他有时会突然主动冒出一句:

“有小不愁大。我那个侄,看着看着他玩鸡屎,一眨眼不就当国家工人去了?”

“是啊是啊……”

旁人含糊其词。

罗伯要求很高,不能容忍这种含糊,必须进一步强调他的侄儿,“也没有看见他写个信来。你们说养

崽有什么用?未必就真地那样忙?城里我不是没去过,忙什么忙?一天到晚就是要。”

旁人还是不会接话,偷偷地交换一下眼色而已。’

他抹一把脸,“做好事,我也不要他回来看。看什么?有肉我一个人不晓得吃?有棉我一个人不晓得

穿?”

他把侄儿谈够了,把伯父的架子摆够了,把伯父的幸福和烦恼体会够了,这才背着双手,低下头走向

他的茅屋。他的背脊想必是难以承受人们太多怀疑的目光,一眨眼就驼了下去。

【注1】《马桥词典》,是韩少功1 99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作者当知青时下乡工作生活的湖南省汨罗县天井公社为取材地,以其风土人情为素材,集录了”马桥人”的日常用词,《马桥词典》共计115个词条。每一个词条为一章节,《茹饭》是其中一章。

【注2】“不别脱,不砍切”是方言,意为不直爽。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

12.罗伯看到别人的娃崽会主动提起自己的侄儿,这与“祥林嫂”看到别人的小孩说“要是我们阿毛在,也有这么大了”时的情况与心理有什么异同。(6分)

1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他的背脊想必是难以承受人们太多怀疑的目光,一眨眼就驼了下去。”(6分)

14.请结合罗伯这一人物形象探讨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意蕴的丰富性。(8分)

考察知识点

  • 文学类阅读(选考)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CE

解析

E C (E 3分,C 2分, A 1分。A“跌宕曲折”不准确。B《马桥词典》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章回体创作方法。D“冷漠、自私的人文环境”错。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多项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相同点:罗伯的侄儿与祥林嫂的儿子都已死去,二人都非常痛苦。(2分)

不同点:情况不同,阿毛已死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侄儿的死对于罗伯来说则是一个在内心猜疑而未能确认的事件。(2分)心理不同,祥林嫂是为了求得别人的理解与安慰,缓解内心痛苦。罗伯是通过自我欺骗,求得自我内心安宁,缓解内心痛苦。(2 分)

解析

相同点:罗伯的侄儿与祥林嫂的儿子都已死去,二人都非常痛苦。(2分)不同点:情况不同,阿毛已死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侄儿的死对于罗伯来说则是一个在内心猜疑而未能确认的事件。(2分)心理不同,祥林嫂是为了求得别人的理解与安慰,缓解内心痛苦。罗伯是通过自我欺骗,求得自我内心安宁,缓解内心痛苦。(2 分)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题目提示比较具体,罗伯与“祥林嫂”情况与心理有什么异同。注意从两个方面作答,一个是这个情节方面,二是心理方面。结合具体的小说情节,分析应该没有难度。

易错点

注意分析时必须结合上体情节,不能作架空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3)运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①比拟。“承受”一词将目光当作有重量的物体来写,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众人的“怀疑”对罗伯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②夸张。“一眨眼”三个字极度渲染罗伯衰老之快,形象地表现了罗伯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也暗含了作者对他的深深同情。(每点3分,术语1分,分析2分,共6分)

解析

明确本句话的修辞手法①比拟。②夸张。比拟化抽象为形象。夸张渲染罗伯衰老之快,然后分析本句中运用这种手法的效果,每点3分,术语1分,分析2分,共6分。

考查方向

探究小说中的艺术手法的特色和作用。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话。首先分析所用修辞手法,然后明确运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

易错点

注意依据规范答题,分条作答。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4)①罗伯家境贫穷,连一顿饭也无法提供给侄儿;侄儿早死,处境孤苦。这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作者借这个人物的命运描写了那个时代真实的乡村生活,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

②罗伯在侄儿是否“茹饭”一事上显得非常虚伪甚至自私,作者借此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幽微以及处境对于人性对于亲情的影响。

③面对侄儿已死这样一个事实,罗伯显得自欺欺人,不愿接受现实,表现了在以罗伯为代表的农民在苦难命运面前的痛苦、隐忍、无奈、无力,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悲悯之情。

解析

小说中:作者借这个人物的生活背景,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罗伯形象性格的复杂性,作者借此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对侄儿已死这样一个事实的幻想,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悲悯之情等方面无不表现了主题的多样性,丰富性。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结合罗伯这一人物形象探讨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意蕴的丰富性。这里已经有提示小说的主题反映是多方面。作答时必须回到小说相关情节中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