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10.0分
语文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注】。

【注】: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王昌龄的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下列诗句均出其手。请你判断下面诗句中,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 )

16.这首诗,勾画出哪几个军旅生活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解答时要注意捕捉所写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易错点

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笳声增加了出征的凄惨之感。考生容易抓住“思乡”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出自王昌龄的《西宫春怨》,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诗歌的题材,解答时先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份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易错点

“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日暮:傍晚行军图,写出了军队生活的紧张多变,时间紧凑,体现军队气势凛然和庄严的行军场面。

傍黑:沙地宿营图,平坦的沙地上,整齐地排列着帐幕,行伍中的将领,正在召集自己属下的士卒,不仅体现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而且显现出这支队伍的整备有素。

月夜:月夜静营图,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军中军纪严明,军容壮阔。忽而悲咽的笳声划破夜空,使戍边的战士肃然而升悲凉之感。

解析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首先应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

易错点

生活的图景概括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