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60.0分
语文

20.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棱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围绕“校园老建筑该拆还是该留”这一核心事件,面对日渐老化的建筑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可讨论的空间还是较大。无论考生选择哪方的通信对象,都要对此表明态度阐述理由。

解析

作文试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所给材料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基本信息是“学校的老建筑存留两难”,在材料筛选上力求尽量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便于学生的个人化想象和移情,有利于激发考生的解读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解题思路

整个事实的基本轮廓虽然只用了180余字概括,但在材料的叙述中有意保留或“植入”若干关键句或关键词,引导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整体的理解和判断,同时也提供更多的立意和角度选择。比如,对教学楼的介绍时,用“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来突显它的“特殊性”,使考生对它曾有的价值和内涵有初步的认识和评判;用“矮小、简陋、老旧”等词语描述其现状,力求让考生有相对清晰准确的体认,提醒考生这座教学楼并非危楼,只是不再适合作为教学场所而已,这为考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再比如从学校层面来讲,追求“发展”,走校园建设的“现代化”之路,本无可厚非,因为这事关学校发展的明天和未来。发展需要用地,但受制于“用地所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这座老建筑成了争议的焦点、解决矛盾的关键:拆除它,感情上难以接受;保留它,学校的发展前景受影响,当然还要算一算经济账,保留它要“另外花钱修缮、养护”,诸多因素叠加,难怪学校很“犹豫”。一拆与一留的抉择背后,所传导出的不只是管理者决策智慧的分野,更重要的是不同学校对于校园老建筑不同的文化价值认同。师生和校友的“关注”,使整个事件具有开放的公共议题色彩,使材料有了不同维度的讨论空间。材料还特意保留了“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回校拍照等细节,目的在于使考生对这一事件尽快聚焦,进而产生对话的需求感。

易错点

考生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论述偏颇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