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1.0分
语文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

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7.下列句中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⑴秦伯使焉(A)言辞(B)辞赋(C) 推辞(D)告辞

⑵七日七夜不绝声,矣(A)宽厚(B)深厚(C) 丰厚(D)醇厚

8.下列各组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9.请用“/”为文中的语句断句。(3分)

10.请将最后一段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11.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下面的题。(2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1分)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1分)

12.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3.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5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C);(2)(B)

解析

①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辞。② “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解题思路

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易错点

②题的难点在于补出主语。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前句是介词,趁着;后句是副词,等到。B项,均为介词,为(之)。C项,前句是介词,凭借;后句是动词,认为。D项,前句是连词,表顺承;后句是连词,表修饰。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解题思路

解答徐词类题目时,可将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特定语境看意思和用法是否合适的方法验证是否一致。

易错点

对于“而”的用法掌握不到位。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解析

本句大意理解是“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对句子意思要准确把握。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用的法则。

解析

文言翻译要重点翻译考点,本题考点是:“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易错点

“非常”,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与战友同仇敌忾(1分)表明秦国与楚国为友,共同击退吴国的立场以及出兵救楚的决心。(1分)

解析

这首诗出自《诗经》,其中“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的决心。秦王赋此诗是要表达秦楚同仇敌忾之意。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

解题思路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易错点

解题关键在于对“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的理解。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相同点:都是独自面见秦王,陈述厉害;都从秦的利益出发,讲明道理。(2分)

不同点:烛之武从四个角度为秦王分析退兵的好处,主要是晓之以理;申包胥面见秦王,先晓之以理,再拒食立哭,七日七夜,以情感人,终于说服秦王出兵救楚。(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烛之武和申包胥劝说艺术的异同。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挽救国家危难的人,都有独自面对秦伯的勇气,都懂得从对方的利益角度进行劝说。不同的是,烛之武从进兵的危害,不进兵的好处分析利害关系,并借机挑拨秦晋两个国家的关系。申包胥更多是以情动人,哭了七天七夜,终于让秦伯动心。

考查方向

考查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文章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分析艺术特色。

易错点

从文中可知申包胥以情动人,哭了七天七夜,终于让秦伯动心。

第7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申先生并没有接到楚王的命令就去秦国求救兵,这是忠啊”。比较①中烛之武的表现,可以看出烛之武在郑伯请他出面救国时,尚有因个人恩怨产生的不满推托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的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行为。而②中曾子所言的“忠”,是指为别人做事要尽心竭力,这是个人行事的一种原则,申包胥将之发扬光大,在国家急难之时,主动奔赴秦国求助,甚至不惜牺牲个人身体健康,最终打动秦王出兵救楚,这就是尽心竭力的表现。因此,文中这句话中,“忠”的含义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地为国家做事。

解析

对“忠”的理解可以借助题目提供的两则材料。其一是烛之武,他因不受重用而心存抱怨,但比较之下,申包胥就忠诚的多,他没有等楚王下命令,就来的秦国请求救兵,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情况,是一心为国。曾子理解的“忠”是为别人谋划要竭尽全力。申包胥为了国家,可以连哭七天七夜,甚至不顾自己的性命。如此,申包胥的“忠”就包含了竭尽忠诚,毫不为己这些因素。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理解“忠”,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

易错点

其它理解,结合文本与文段,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