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19.0分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考察知识点

  • 文言文阅读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例如“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而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易错点

 C.绝:断绝。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考查方向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解题思路

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根据题意表述,两个方面指向明确,针对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不难作出判断。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动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 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 把准对象,体愔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易错点

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 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易错点

注意“或谓”两个词的解释。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子啊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

①“所以”:之所以,“以”:因为

②“因”:趁机,“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亡地于秦。取偿于齐”。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易错点

注意①中“所以”,②中“因”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