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5.0分
政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与信仰。

材料一 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小到鞋、袜、打火机,大到家电、汽车、轮船, 几乎所有行业,“中国制造”在全球都广受欢迎,但是,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一些产品在质量、工艺、和设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制造业的“前后夹击”,我们除了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人力素质、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等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只有摒弃浮躁、脚踏实地,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改进设计、完善细节,“中国制造”才能更加自信地成为“中国智造”,傲立于世界。

材料二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大多依靠“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求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这个根本,而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实,“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而且能够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跨出一大步。真正的融合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15.结合材料一,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智造”的文化生活依据。

16.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10分)

17.如果你是劳动者,在“互联网+工匠精神”的背景下,请你从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角度谈谈你的做法。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解析

本题属于依据类的命题,知识限定文化生活,要求考生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智造”的文化生活依据,考生在分析作答时,应首先把材料与文化生活知识想对接,“工匠精神”是一种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智造”则属于经济的内容,所以“工匠精神筑梦中国智造”的文化生活依据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其次从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上分析,最后,从文化创新的要求上分析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民族精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等知识,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更是2016年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应引起考生重视。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题干中设问的方向,属于依据类的命题,2、调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把材料中的“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对接起来3、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民族精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等知识多角度作答。

易错点

调动和迁移知识的能力差,不知道材料中的“工匠精神”是一种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智造”则属于经济的内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完整的调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民族精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等知识;思维不清晰,思路拓展不开,答题易出现条理不清、漏点、逻辑性不强的现象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贯通。“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既存在相互冲击,也可以相互适应,双方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②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让“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在取长补短中促进企业发展。

解析

本题实质属于哲学依据类题目,知识限定为矛盾的观点,要求考生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考生在分析作答时,首先调动矛盾的知识,然后结合材料与题干分析:“互联网+”是现代科技,“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现代与传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实现融合;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让“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在取长补短中促进企业发展。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矛盾观点,考查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这是生活与哲学的重难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可结合的材料较为广泛,要求考生牢固掌握知识并能结合材料分析问题。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题干中设问的方向,抓住关键词,用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进行回答。2、防止答题中的漏点现象,更防止跑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调动迁移知识的能力。

易错点

1、不能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准确把握材料中的设问方向是依据类命题。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准确的调动矛盾观点的知识,不能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①学习新技术,积极创新,不断生成新的生产力,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智造”,促进经济发展。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我们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解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命题,要求考生从劳动者的角度,在“互联网+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从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角度谈谈做法,考生在回答此题时,一定要看清题干的限制,是从劳动者角度,不能从国家和企业角度回答。从从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角度,不能偏离了方向,可以从学习新技术,积极创新角度回答。可以从注重文化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角度回答,其他答案只有符合要求,也可酌情给分。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劳动者的就业问题、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等知识。这些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要求考生牢固掌握知识,能结合材料灵活运用。

解题思路

审材料,明确题干中设问的方向,提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相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等知识。结合材料,提取信息,防止答题中的漏点现象,更防止跑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调动迁移知识的能力。

易错点

不能准确把握材料中的设问方向是措施类命题。限定从劳动者角度回答。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差,不能调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