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5.0分
语文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来,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自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早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拔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地说一句多余的话。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奏不出去。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邢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子慢慢地晃动着。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电话里,妈妈说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你好,打一个电话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向家里赶。她

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着看地:“冷吗?”

“不冷。”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他调皮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她的确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那也找不开。”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办法。

她说:“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离开了。

地重新把计价嚣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忽然看见刚才小伙子递过来的那张百元钞票躺在电话机旁边。她一愣,立刻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

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

呀。”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她打开那扇冰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忽然愣在了那儿: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门。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她喊住了邮差:“谁送的?”邮差指着花儿说:“他没留名字。”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但愿新年花盛开。”落款是“昨夜归人”。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采,拿起电话。打完了,问道:“姑娘,多少钱?”

“免费。”她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新年。”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12.小说在刻画“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13.小说中的“新年康乃馨”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14.“她”坐守电话亭三年多,小说只截取新年这个时间点来讲述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考察点是对小说人物心理的分析与鉴赏。小说中写她“委屈”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的家境:“爸爸出了车祸”、“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二是新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相较于同龄的孩子,她这种处境确实令人同情,产生“委屈”心理是合乎逻辑的。所以,A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因为只是就开头部分进行的分析鉴赏,根据答题思维量,给2分。

B项考察点是对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分析与鉴赏。电话亭处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附近,行色匆匆赶车或下车的人们一般都无暇驻足,没人注意到她是生活常态,而由此分析得出“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的结论,则属于过度解读,在文中无任何依据。其实,这里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内心的孤独。所以,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C项考察点是对小说细微处写人艺术的分析。她长久地盯着一对恋人看,出于少女孤单的心理对于如此温馨的画面确实会充满渴望、羡慕,但分析认为这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于爱情的向往,文中并无充分的依据。所以说,C项的分析与鉴赏有可取之处,但还欠精准,给1分。

D项考察点是对小说运用衬托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是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渲染的景象,目的是要与铁皮房的狭小冰冷的环境形成对比,以更好地衬托出主人公的心境,但D项分析认为是衬托出了她的“精神空虚”,这一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无中生有,所以该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E项是对小说情节设置的分析与鉴赏。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因此情节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小说通常被认为是结尾的艺术。小说写她新年早晨意外地收到一束怒放的康乃馨和一张温馨的小卡片的场景,其实与她善良大方、诚实本分的性格与行为有关,除夕夜为让小伙子尽早回家,她放弃了话费并退回了小伙子好意落下的一百元钱,这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转埋下了伏笔,因此康乃馨的到来,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确实是小说颇具匠心的安排。所以E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由于本项需要结合整个文本进行理解与概括,思维量较大,给3分。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小说的内容分析.

易错点

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不到位,缺乏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懂事明理。虽然只有17岁,却为了支撑家庭,苦守电话亭三年多。

解析

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她”的性格特征,首先是“她”明理懂事。因父亲车祸去世、母亲下岗,年幼弟弟要上学,14岁开始(“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为了分担家庭生活的压力被迫辍学,靠坐守电话亭来帮助妈妈支撑家庭,这在同龄孩子中是不多见的。三年多来,尽管心里有委屈,但都默默地隐忍着、坚守着,即使过年也不例外,铁皮房的孤单、寂寞、寒冷始终都没能让“她”退缩。其次,“她”诚实本分。尽管挣钱不易,但“她”认为不该得的就绝不占为己有,所以当发现小伙子好意落下的一百元钱,“她”毫不犹豫地追出去归还。平时客人打电话付费,“她”都是根据“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绝不弄虚作假。再次,“她”善良大方。尽管自己“异常孤单”,却能替人着想,想到“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面对小伙子拿不出零钱付话费的为难,为了让他能尽早回家,“她”毅然不收钱。新年第一天,“她”为了让人快乐,甚至免费让老人家打电话。

考查方向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小说的内容作相应分析人物形象。

易错点

性格特征表述不当,或模糊不清。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小伙子在新年第一天通过邮差给“她”送去一束康乃馨,表达了对“她”的感激、尊敬和祝福。

解析

在小说中,“新年康乃馨”的意外到来,迅速将故事情节发展推向高潮,有力地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新年就有彼此相互赠送“康乃馨”的礼仪,传递出对亲人、朋友、长辈等的爱恋、尊敬、感激与祝福之情。因此,从作品小伙子角度看,小伙子在新年给“她”送去一束康乃馨,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对 “她”的感激、尊敬和祝福。在家家团圆的除夕夜,“她”独守电话亭,还能替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着想,不收话费、奉还100元钱,确实让小伙子感动。

其次,从“她”的角度看,正是“她”的不经意付出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尤其是“她”善良大方、诚实本分的品格赢得了小伙子对“她”的尊敬,所以收到“新年康乃馨”看似意外,其实在情理之中。令其喜极而泣的原因是“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让“她”真正感受到新年的温暖。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束“新年康乃馨”令“她”在心灵上收获更大,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小说结尾精彩的一笔,就是“她”把收获的这份关爱要继续传递下去的美好品质的具体延伸。

再其次,从作者创作意图看,联系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作者借助“新年康乃馨”故事,是有意引导读者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生活,但小说又不刻意渲染底层的苦难,弱势群体的无助和社会的不公,而是站在道义与良知的立场上,深入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书写他们心灵的高贵,以此寄寓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理解与关怀,并期盼人际间的关爱之情这一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继续留存和传递。

考查方向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赏析、概括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题思路

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概括综合分析。小说阅读中考查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在概括时,用语大致接近都可以得分,不必强求一律。

易错点

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述不当,或模糊不清。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从微型小说特征上看,聚焦“新年”这一瞬间讲述“她”三年多的故事,可以使叙述更紧凑;②从情节处理上看,正是年关,“她”的处境才有可能引发他人关注,从而出现情节陡然转变,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③从人物刻画上看,新年环境中“她”内心更为敏感,截取新年时间点有助于发掘与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④从思想内涵上看,选择新年切入现实,艺术地再现社会弱势群体真实生活,有助于读者窥斑见豹、见微知著,深化对人生和社会感悟。

解析

本题是基于文本的特点而提出的。从小说的整体结构而言,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坐守电话亭三年多了,但作者只截取新年这个时间点来讲述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从文本自身来看,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有关文学的知识,以及对这篇作品理解的程度进行回答,其探究的意味是明显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从微型小说特征上看,它与长小说最大的区别是有明显的字数限制,篇幅精短。方寸之间,场面叙事不能过于宏大,只能着眼于小场面,于细微处下功夫,抓住某个瞬间,集中、紧凑地讲述一个故事。本文正是选择了新年这个时间点,机巧地提炼和展开“她“的故事,体现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色。

其次,从情节处理上看,出乎读者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小小说情节处理的传统技法。正是作者选择了新年这个时间点,“她”的处境才有可能引发他人的关注,从而出现情节陡然转变。小说写她新年早晨意外地收到一束怒放的康乃馨和一张温馨的小卡片的场景,其实与她善良大方、诚实本分的性格与行为有关,除夕夜为让小伙子尽早回家,她放弃了话费并退回了小伙子好意落下的一百元钱,这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转埋下了伏笔,因此康乃馨的到来,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促使情节产生了平中见奇的效果。所以,作者选择新年这个时间点集中展现,确实是小说颇具匠心的安排。

再次,从人物刻画上看,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作者一再强化象征着欢乐、祥和、幸福、团圆的这一过年景象,目的就是要与“她”孤单地坐守着的狭小、冰冷的铁皮房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环境的反差中,主人公“她”更为敏感,深层心理得以发掘与表现,进而充分地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第四,从思想内涵上看,小说选择新年这个时间点切入现实,能更好凸显“她”所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从而引发社会对他们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小说体现了作家站在道义与良知的立场上,呼唤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良苦用心。但在具体描写中,作者又不刻意渲染底层的苦难,弱势群体的无助、无望,社会的不公,而是通过书写他们的高贵的心灵,用自身人性之光照亮黯淡生活的表现,以期给人带来希望与憧憬,并从中让读者窥斑见豹、见微知著,深化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感悟。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解题思路

认真比照文本,从微型小说特征、情节处理、人物刻画、思想内涵四方面鉴赏。

易错点

不能鉴赏出本篇小说“以小见大”特色。不能根据小说的内容作相应分析,或选用来分析的内容与“新年这个时间点”没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