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哈尔滨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月考

  • 44193人已学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1.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宗法纲常的束缚

C

专制制度的强化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

2.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

A

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

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

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

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

3.儒家提倡土葬、厚葬,认为人死应入土为安。但宋代却出现“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由此可知( )

A

经济发展推动丧葬习俗变化

B

宋代儒家伦理体系受到冲击

C

传统习俗受到现实因素制约

D

土葬习俗在宋代以后被放弃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4

4.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这种现象促进了( )

A

区域分工加强

B

农业迅速发展

C

南方超越北方

D

商品经济发展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5

5.中国近代化过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它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著作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是( )

A

《天工开物》

B

《新学伪经考》

C

《天朝田亩制度》

D

《各国律例》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6

6.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人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7

7.据学者饶斯基的估算,1914-1934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 -2. 5%。按此推算, 1933-1953年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1.63倍,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只增加了28%”这说明( )

A

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共内战对经济影响不大

B

日本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型

C

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D

日本的侵略战争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8

11.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回答代表团的提问。当问到一个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3000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存款,他回答10万卢布。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工人回答:“我准备买一双靴子。”这则笑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

C

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

D

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9

10.表2是1851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1851=100)。这表明英国( )

A

经营方式改变

B

贫富差距缩小

C

产业结构变化

D

消费水平提高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0

9.古罗马法律规定公民对官员的惩罚决定拥有上诉权。公元前509年《瓦勒里法》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罗马( )

A

少数法学家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

B

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

C

政治对话的方式取代了暴力镇压

D

行政实践中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1

8.“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

A

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2

12.拉吉,德赛等人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

A

中国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

C

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洋务派发展科技的首要方法是从西方引进和吸收,因此当时并不愿意保护最新的

科技,但他们很快意识到一味依靠引进和模仿并非长远之计。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其动机就在于“愤西人专揽制机之利,谋所以抵制之”。其后洋务派创办了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并赋予其在技术引进、机器使用方面的垄断特权,以保证其竞争优势。……随着变法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科技作为促进工商业发展和振兴国力的重要手段,受到立法上更为集中和系统的关注。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对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者或兴办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者,给予10年至50年不等的专利权,并授予官职等方式奖励,上述发明创造须经清政府有关部门考核合格以后,送交总理衙门查核办理,方能授予官职或专利权。

1912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对饮食品和医药品以外的发明或改良之制造品授予五年之专卖权和荣誉奖励.实行先申请原则,并要求申请奖励之人将制品之说明书及图式模型呈交工商部以供审核。据统计,1913年至1916年,农商部共办理了34件专利。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了《特种工业奖励法》,奖励方式包括专制权、减免运输费和税收等。1934年颁布的《工业奖励办法》则突出强调了对“应用机器或改良手工制造货物,在国外市场有竞争力者”和“应用在本国享有专利权之发明,在国内制造的民营工业”给予奖励。1944年国民政府制定《专利法》,涵盖了发明、新型和新式样三种专利,对申请主体、客体、审查、不服之救济、专利年限和纳费等内容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摘编自李宗辉《近现代中国科技立法的变迁》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近现代科技立法的因素。(9分)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立法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1分)

分值: 2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4

15. 图5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请概括漫画的主题,并结合德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评论。(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分值: 1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5

材料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突破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战时出征,自备武装粮饱,是征兵制在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反映。这种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又兼顾了新贵族利益,为整个国家开创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

——摘编自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等

材料二完颜阿骨打是一名特别无情,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组织涣散等因素造成的机会来取得军事胜利。1117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战略家面貌出现,那正是辽金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

一(美)费正清《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16.根据材料,概括猛安谋克制的特点。(5分)

17.根据材料,分析猛安谋克制的历史作用。(10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6

材料二战后,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有约2000余万难民,是饱受战火浩劫的欧洲国家根本无力接收并安置的。杜鲁门政府为解决欧洲的难民问题在国内积极倡导立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难民法《1948年战争难民法》最终制定。其将“在战后因种族、宗教或政治观点将受到政治迫害或害怕受到政治迫害、不能或不愿回国的人”列为接纳难民。在1950年的难民法修正案中,将流亡英国的波兰难民、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的其它东欧国家的难民也纳入安置范围,并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向将会有力推进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难民发放500个签证”。从1946年到1994年,美国共接纳了2471628人次的难民,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占了95 010左右。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接纳难民的能力下降,接纳大量“逃离共产主义国家的人”,成为了美国社会沉重的负担。社会各界民众都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难民政策,严格限制难民入境。出于反共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80年难民法》,有选择地允入难民。

——摘编自李晓岗《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等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难民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9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7

材料1950年,邓稼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广泛调研,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结合实际,组织人力分头攻坚,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15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随后,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摘编自祁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8分)

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7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