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6.0分
历史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与制约机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对贤良策》

材料二  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吴晗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3.概述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要观点。(6分)

14.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对君主诏令的发布形成了怎样的审核机制。简述这一机制的积极作用。(8分)

15.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为什么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限制君权,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12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观点:天人感应;君主如治理不好或不知自省,上天会降下灾异以示警告;面对警告,君主仍不变革,就会败亡。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机制:君主想发命令,中书省认为不合法的不予起草;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封驳。(4分)作用: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的合理和公允;减小因政府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写出任意两点给4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节制君权、弥补君主不贤的的功能丧失,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直至败亡。(4分。只写出废丞相导致政治黑暗,未揭示出这两者的逻辑关系给2分。)主张:君臣平等;决是非于学校;置相。(写出任意两点给4分)

意义:反对君主专制;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