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15.0分
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犬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特点:具有前瞻性,更加重视教育;扩大免费范围,发展公益教育;将教育与救国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规模、数量增长迅速。

解析

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的方法是先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在进行总结。根据材料中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可知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根据“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扩大免费范围,发展公益教育;通过一系列数字的列举可知规模、数量增长迅速。

考查方向

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综合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进行分划不同的层次,进而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易错点

能否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炼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影响:促进教育大发展;有利于推动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传承;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解析

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首先是促进教育大发展;其次有利于推动抗战的胜利;长远来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从根本上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传承;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回答时注意要发散思维,多角度回答。

考查方向

教育改革对抗战的影响。

解题思路

通过材料阅读,结合材料中的大量数据“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可以得出一部分答案,同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远来看他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易错点

注意除了结合材料外,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