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17.0分
历史

34.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8 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的情况。材料三 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 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选择1: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选择2: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英国总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并居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

(3)述:80年代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人口流动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90年代人口从农村和内地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转移。

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两种方式”直接在材料中找到即可。第二小问,选择任何一种分析可以,关键是正确分析问题的关键词:结合世界历史,分析情况及影响。情况指原因,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论述,主要针对经济发展和文明冲突。

(2)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解读、分析能力。第一步,横向看图表中的4个指标项目增长百分比的不同。第二步,纵向看图表中的 时间,得出要比较的是工业革命完成前后人口总数及分布情况的变化情况。从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三方面作答,进而分析工业革命对人口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3)注意此问“述评”二字,先“述”后“评”先把材料按段落划分时期,提取关键词来描述特点;再对这一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既要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时代背景。

考查方向

(1)新航路的开辟

(2)工业革命

(3)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新时期城市化进程

解题思路

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