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赤峰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宁城高级中学 月考

  • 58395人已学
单选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

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

君主专制导致君主无能

D

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

2.“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三司分权权导致地方贫弱

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能

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

3.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

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

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4

4.《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A

皇权空前强化

B

皇权受到牵制

C

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

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5

5.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A

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B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

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

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6

6.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7

7.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商品经济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

B

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

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8

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9

9.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根据《万国公法》,“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这说明()

A

郑观应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

C

早期维新派还带有自大的思想

D

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0

10.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1

11.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

A

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

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

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

提出了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2

12.1938年,某实业家奉当局命令,将汉口的部分工厂迁至陕西宝鸡,“圈地四百余亩,迁去纱锭两万枚,布机四百台,粉机约合出粉三千包……筹备经年,始获完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实业家经营纺织和面粉产业

B

日本加强了侵华战争内地攻势

C

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严重排挤

D

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破坏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3

1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B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4

14.右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

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D

“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5

15.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的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应该取消个体户”,“将物价权力收到省一级政府中”,政界出现了“经济特区发展过快,权力下放过多”的质疑声音。这些言论()

A

有利于纠正经济发展中的过热和混乱现象

B

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阻力和挑战

C

说明政府应该减小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D

指出了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6

16.……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商业革命”

B

“价格革命”

C

文艺复兴

D

“工业革命”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7

17.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

宗教改革的原因

D

启蒙运动的原因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8

18.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9

19.“到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发现,他们已经不再是占社会一小部分的群体,国家的大部分财富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正在兴起的社会的选民,只是还没有被目前的选举制度所容纳,他们必须干预国家政治,因为政治总是干预他们。”这一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产生这一认识充分说明 ()

A

革命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B

光荣革命以来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C

社会经济活动是阶级关系变革的前提

D

工业革命是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动力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0

20.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

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B

提出的《四月提纲》

C

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实行的《土地法令》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1

21.冷战结束后,欧洲并没有获得一劳永逸的安全与稳定,中东欧地区冲突不断,成为流血的伤口。欧盟的软弱无能在波黑问题上暴露无遗,最终仍然需要美国的介入。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A

欧洲各国呈现衰落的迹象

B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C

欧洲一体化程度亟待提高

D

美欧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2

22.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在2010年取得突破,前者同意发达国家向新兴大国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使整个发展中国家投票权重升至47.19%;后者确定在2012年前向包括新兴国家等在内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这表明()

A

西方仍然主导着布雷顿森林体系

B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正加速发展

C

新科技革命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D

新兴经济体正加速改变世界格局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3

23.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A

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

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4

24.《梅杜萨之筏》是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 《梅杜萨之筏》属于()

A

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B

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C

印象主义美术作品

D

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5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美国社会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纽约、芝加哥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1910年一个委员会对纽约及其他城市情况作过调查,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一的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则住有3人以上;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长度仅相当于这两个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多一点。而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各种族、民族以同质形式居住在特定的街区,彼此间以拼图形式存在。据有关资料,从1880年到1890年,全国犯罪率上升了80%,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城市。 ——摘编自《美国城市化进程探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分值: 2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6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覆盖面遍布全世界。《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据材料指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中国人物上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要求:至少列举两个特点,且观点明确;原因分析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分值: 1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7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