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赤峰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月考

  • 25480人已学
单选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4.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宗法等级森严

C

分封制遭破坏

D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

25.1903年,梁启超指出,即使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中国的知识阶层也有诸多弱点而远逊于希腊哲人:如大都以向统治者献策为己任,“门户主奴之见太深”。他认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差距在于( )

A

强调人伦秩序缺乏人本色彩

B

致力于维护专制集权政治

C

重视个人前途缺乏社会担当

D

缺乏思想自由与品格独立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

26.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

A

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4

27.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B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

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5

2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中把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他认为无论是宇宙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史,都处于进化之中。这表明孙中山( )

A

倡导通过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B

力主宣传达尔文进化论

C

通过西学寻求社会发展进步

D

深刻剖析社会演进规律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6

29. 1956年,中国国民收入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占32. 2%,集体所有制经济占53. 4%,公私合营经济占7. 3%,个体经济占7.1%。据此可以推知( )

A

中国原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初步具备

C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D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7

30.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

A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B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C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D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8

31.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

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C

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D

外交政策回归理性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9

32.下列古代雅典政治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民主政治核心观念的是( )

A

用抽签方式选出议员和陪审员等

B

政府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生活的公民发放工资

C

陪审法庭依据诉讼人的演说了解案情、进行判决

D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0

33.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德意志汉诺威的王公乔治一世继任英国国王并在英国统治了13年。他不会说英语也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便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

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得到尊重

B

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出现良机

C

对王权的限制获得了重大进展

D

“责任内阁制”政府已经建立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1

34.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

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2

35.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

A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

两极格局瓦解使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

C

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D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

分值: 4.0分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清廷称“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对其“跪拜不便”表示理解,但仍劝说“叩见时暂时松解,行礼后再行扎缚”,最终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或遇有外交往来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 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咸丰九年(1 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钦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并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40.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在礼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16分)

4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外交发生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9分)

分值: 2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4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分值: 1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期,允许各郡国自由铸造货币,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文帝时期改铸四两钱,仍是听任自由铸造。自由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到汉武帝时,由于这种状况愈发严重,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开始落入窘境,于是,元狩四年,朝廷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不过新币的发行并没有根本解决原有的弊端,后来又废白金而改铸赤仄钱,不久又因赤仄钱轻而贱,百姓不愿使用,不得不宣布作废。

元鼎四年,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决定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彻底进行整顿。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亦称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货币的流弊,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

——摘编自《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以桑弘羊的财经改革为中心的探讨》

43.据材料,概括桑弘羊货币改革的历史背景。

4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货币改革的作用。(9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6 年到1948 年,针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在东京进行,远东国际军事法最终判处了7 名甲级战犯死刑,16 人无期徒刑,还有多人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东京审判被认为是国际社会对日本错误国策以及战争罪行的总清算,并向全世界宣告,策划、发动侵略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参与战争犯罪的人,要对侵略战争负责。但这次审判充满了种

种矛盾和斗争,而且最终的判决结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盟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出

的所谓“战犯假释”的指令,岸信介等甲级战犯因此被释放和减刑,之后又撤销了各种“褫

夺公职”的法令,这些战犯和曾经被清洗的人再次担任了公职,岸信介甚至后来担任了日

本首相。至1950 年,美国就提前释放了所有关押的日本战犯。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东京审判“充满矛盾并未得到很好执行”的原因。

46.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东京审判。(6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向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 ……他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地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妻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等。

材料二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摘编自《狂儒辜鸿铭》

47.依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以来辜鸿铭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48.你如何评价辜鸿铭?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