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衡水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衡水中学 月考

  • 46485人已学
单选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2. 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

A

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

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同

D

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

3. “吾周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

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B

私学兴起于思想界的繁荣

C

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

D

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来源Zxxk.Com]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

4.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同岂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 )

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同有认识

B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门然经济的理解

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4

5.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

A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

保障了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C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

提高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5

6. 观察《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古代丝织业中心多数分布在丝绸之路的沿线

B

汉代丝织业中心由都城长安向全国各地辐射

C

唐宋时期的丝织业是发展最快的手工业部门

D

元至清朝苏州、南京等地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6

7.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面、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 )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7

8.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

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

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

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8

9.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绎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 )

A

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

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C

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

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9

10.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雍正十三年,命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恢复军机处。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

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

在权力构建上发生了实质变化

C

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分权制衡

D

逐渐成为强化皇帝权力的利器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0

11.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 ( )

A

压制中国人民革命

B

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

C

争取日本参加一战

D

共同来支配瓜分中国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1

12. 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市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 ( )

A

民主制度的建赢是社会发展趋势

B

辛亥革命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C

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

D

国家政府重视地方自治运动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2

13. 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大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A

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市政治力量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3

14.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

A

国民政府实行资本主义土地国有

B

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C

开始关心民生尤萁重视土地问题

D

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4

15.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n卫二”这实际上是 ( )

A

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

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

宣示了中方的门卫性质

D

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5

16. 早在1874年,法周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数量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衢小巷。材料反映出 ( )

A

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

黄包车促进了中围交通的近代化

C

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

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6

17. 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

A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宪法修订的根基

D

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7

18. 下图是1952~ 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④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B

②低谷的形成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严重失误

C

③是由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D

④到⑤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遇到了挫折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8

19. 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前( )

A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

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

工作的重点不足发展经济

D

较封闭导致世界史研究落后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9

20. 毛泽东曾在1958年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投入到这些开发计划中。这主要说明了 ( )

A

“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

“大跃进”运动在我国国防现代化中的体现

C

我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实现国防的现代化

D

国防高科技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中心环节”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0

21. 2003年,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家启动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推动乡镇企业的稳步发展

B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D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1

22.《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固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 )

A

量刑程序不统一

B

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

崇尚秩序和平衡

D

重视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来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2

23. 亚里十多德指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他意在表明古希腊 ( )

A

公民政治的重要性

B

民主政体的普遍性

C

民主决策的便捷性

D

城邦政体的多样性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3

24. 普罗塔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的“人”是指 ( )

A

个体人

B

全人类

C

雅典人

D

雅典公民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4

25.“大约到1550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开始衰落。衰落的一个原因足1494年法国的入侵,引发了数十年后欧洲各列强卷入的战争……从长远看,更基本的因素足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打击”,对此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 )

A

战争是文艺复兴衰落的原因之一

B

16世纪中期文岂复兴开始衰落

C

文化的兴衰伴随着经济的强弱

D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文芝复兴衰落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5

26. 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俞的认识反映了 ( )

A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

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

C

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D

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6

27. 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美国的大学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在最高水平的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主要位置。这一局面反映了 ( )

A

人民主权原则

B

联邦制的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自由平等原则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7

28.《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该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源自 ( )

A

巴黎公社

B

十月革命

C

《共产党宣言》

D

1954年宪法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8

29.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

A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

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D

列宁已经意识到了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9

30. 1948年,英、法、美占领区的“经济议会”在德国法兰克福通过一项“原则”,基本取消对经济的强制控制,允许居民不受限制购买个人需要的物品,并准许以公开的市场价格出售他们各自的商品和劳务。这项原则 ( )

A

旨在与苏联控制区进行全面对抗

B

体现出美欧在经济政策卜的分歧严重

C

说明盟周对德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D

有利于促进战后西德经济繁荣与发展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0

32.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 )

A

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

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

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D

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像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用来印制大量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它们至今才被充分理解一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比国内贸易大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外贸贸易的突飞猛进……结果,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材料二 美固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来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 - 1900》

3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宋代的视角有何突出特点。并说明“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这一观点的依据。(12分)

34.裉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8分)

3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5分)

分值: 2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3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就图示中至少3个角度进行史实论证,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青定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分值: 1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3

选做题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厦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一“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来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

37.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7分)

38.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8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4

选做题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北美殖民地人民在《独立宣言》的号召鼓舞下,经过艰苦的斗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将宣言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理念付诸实践。和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样,法国革命也导致了很长时间的动荡?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君主独裁和民主政体相互交替,产生了许多没有实质意义的宪法。事实上,《人权宣言》所表达的理念在当时也没有获得直接实施。《临时约法》更是命运多舛,自袁世凯担任总统后,权力的运行严重背离《约法》宗旨,至1914年被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仅两年。

——陈思林《近代人类争取民主的历程》

材料二 《临时约法》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效法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推动中国走向政治现代化的愿望。这一愿望无疑非常美好,但它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脱节的。政治制度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都经历一个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周密《宪法文化视野下的历史命运研究》

39.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部资产阶级革命文献的命运出现大相径庭的原因。(9分)

40.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当时应该如何改造旧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6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5

选做题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出现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的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的殖民主义列强空前地衰落,同样重要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在诸帝国国内得到发展。此外,战后的两个头等强国美国和苏联对在损害战败的敌人和被削弱的盟国的情况下获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也有助于殖民地革命。

由于日本人以“亚洲人的亚洲”为口号,进行宣传,所以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基础也遭到了破坏。当日本人最后被迫交出他们的占领地时,他们故意将武器留给当地的民族主义组织,从而尽可能地使西方的统治难以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最后,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不仅受到了某些地区的战争造成的穷困和苦难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9分)

4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6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6

选做题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忽必烈登基后在《即位诏》中表示祖宗创立基业50余年,“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他决心“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忽必烈幼年曾受过良好的教育,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常与汉族知识分子讲论圣道,决心仿效李世民,“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蒙哥汗命他主管漠南汉地,使他有更多机会熟悉中原文明。即位后他明确宣布,改变太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的观念,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期与物以更新”。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初期就“民安赋役,国用粗足,政事更新”,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据《元史·世祖本纪》等

4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及措施。(9分)

4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是如何促进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6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